舉世聞名的石雕牌坊墓
時間:2015-11-28 12:00:17 點擊:次
中國帝王的墳墓,是中國古代建筑的一個重要類型。現代對革命領袖的墳墓也稱陵,如中山陵。
中國古代習用土葬,中國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后,在陰間仍然過著類似陽間的生活,對待死者應該“事死如事生”,因而陵墓的地上、地下建筑和隨葬生活用品均應仿照世間。從新石器時代起,墓葬多為長方形或方形坑墓,有的距地表深達10余米,并有大量奴隸殉葬和車、馬等隨葬。到了后來,帝王的陵墓-地下寢宮裝飾得越來越華麗,隨葬各種奇珍異寶,其建筑規模對后世陵墓影響很大。唐代是中國陵墓建筑史上一個高潮,有的陵墓因山而筑,氣勢雄偉。
由于帝王拜謁陵墓的需要,在陵園內設立了祭享殿堂,稱為上宮,陵區內置陪葬墓,安葬諸王、公主、嬪妃,乃至宰相、功臣、大將、命官。陵山前排列石人、石獸、闕樓等。
明代是中國陵墓建筑史上另一高潮,明代除了太祖孝陵在江蘇省南京外,其余各帝陵在北京昌平縣天壽山,總稱明十三陵。各陵都背山而建,在整個陵區前都設置總神道,建石象生、碑亭、大紅門、石牌坊等,造成肅穆莊嚴的氣氛。其中定陵已經考古發掘,地下寢宮分前殿、中殿、后殿和左右二配殿,全部用石材構筑。
清代陵墓,前期的永陵在遼寧新賓,福陵、昭陵在沈陽,其余陵墓建于河北遵化和易縣,分別稱為清東陵和清西陵。建筑布局和形制因襲明陵,建筑的雕飾風格更為華麗。
中國陵墓是建筑、雕刻、繪畫、自然環境融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。
其布局可概括為三種形式:
1、以陵山為主體的布局方式,可以秦始皇陵為代表。其周圍建城垣,背襯驪山,輪廓簡潔,氣象巍峨,創造出紀念性氣氛。
2、以神道貫串全局的軸線布局方式。這種布局重點強調正面神道。如唐代高宗乾陵,以山峰為陵山主體,前面布置闕門、石象生、碑刻、華表等組成神道,襯托陵墓建筑的宏偉氣魄。
3、建筑群組的布局方式。明清的陵墓都是選擇群山環繞的封閉性環境作為陵區,將各帝陵協調地布置在一處。在神道上增設牌坊、大紅門、碑亭等,建筑與環境密切結合在一起,創造出莊嚴肅穆的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