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雕牌坊是封建性的標志牌
時間:2016-03-13 09:49:33 點擊:次
石雕牌坊是封建性的標志牌,石雕牌坊我們經(jīng)常能在古代的電視劇里看到,那大家真正的了解過石雕牌坊嗎?石雕牌坊,又叫牌樓給牌坊下的定義是“一種只有單排立柱,起劃分控制空間的建筑。”通觀中國牌坊,有一個不容忽視的顯著特征,那就是通常在牌坊的兩邊望柱上端,髹黑漆以防腐。因此,牌坊又被稱烏頭門或欞星門,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標志和紀念性建筑,有建筑史家中國牌坊將與西方的凱旋門相對應(yīng)。
牌坊的出現(xiàn),幾乎與中國的封建社會同步,最早見于史料文獻的當為春秋時期,最初的雛形僅為兩根立柱上架設(shè)一根橫梁,春秋時稱為“衡門”。至隋唐時期,出現(xiàn)了用于里、坊門的“烏頭門”,早期烏頭門的立柱都與實體墻相連接并安裝門扇,并非獨立的建筑,即“將雕工相當精致、形制赫然華貴的華表柱移植到了坊門上來,成為兩根立柱中間連一至兩根橫梁及門扇組合成的烏頭門”。
烏頭門有旌表門第的意思,非一般家庭所允許使用,有著嚴格的等級限制。《唐六典》規(guī)定,六品以上官員的府第才準用烏頭門。到了宋代,烏頭門又被稱為“閥閱”(據(jù)《營造法式》)。北宋中期,經(jīng)濟的發(fā)展打破了城市中封閉的里坊制格局,坊門變成了跨街而立的獨立牌坊。宋以后,自成一體的牌坊就成了中國古代獨特的藝術(shù)建設(shè)類型。到了明清時期,牌坊的建立達到鼎盛,雙柱、三柱、四柱、五柱方形、亭狀等形制的牌坊,在中國封建社會大地上遍地開花,用料也由原先的木質(zhì)變成了磚制、石制,甚至于漢白玉;牌坊上的裝飾雕刻也日臻精美,額坊上起樓筑頂,柱體坊間雕龍畫鳳,甚至連斗拱、屋檐之上也無不鐫刻紋飾,可謂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。牌坊分四柱三層,為全青石條、石塊打磨,雕刻而成。上為疊出重檐,有壓頂枋、牙角,頂正中為打制的石寶瓶。全枋有浮雕百草花卉、古樓百戲、鳳鹿圖案和鐫刻陰陽體文字。牌坊后為墓室,前有拜臺,拜臺占地面積65平方米。牌坊通高7.17米,邊高5.77米至6.86米;上寬7.75米,柱基寬7.15米;柱寬0.32米,厚0.35米;固基石鼓有四,高1.27米,寬0.98米,厚0.31米;固基石枋呈鼓梯鼓形,有四面,各高1.35米,寬0.29至0.77米,厚0.31米。牌坊上正中為石雕龍頭下視,龍頭下為陽刻“圣旨”二字,右為陰刻“文經(jīng)”,左為陰刻“武緯”,各字見方0.67米;中橫批陽刻“乃見天日”,各字高0.53米,寬0.43米;下中橫批“盛朝恩渥澤沛山陬”,左為陰刻“景明”,右為“氣祥”二字,各字見方0.67米。下右枋橫批陽刻“名標千古”,左橫批陰刻“德衍群英”,各字見方0.24米。柱聯(lián)字為陰刻,左一柱聯(lián)“歷志成家清操夙稟英靈氣”,二柱聯(lián)“襟山峙立千秋名譽光麟趾”;右一柱聯(lián)“帶水長流萬里煙霞養(yǎng)鳳毛”,二柱聯(lián)“冰心撫子高節(jié)歲爭日月光”。想購買石雕牌坊的朋友可以到我廠來選購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