須彌座臺基多用于*傳統建筑,如宮殿、寺廟、月臺、平臺、丹陛橋、塔幢、華表、碑座、壇臺、獸座、神龕、陳設座、寶頂座、影壁等等。須彌座又名“金剛座”、“須彌壇”,“須彌”原為佛經中的山名,佛教圣山稱為“須彌山”,印度把須彌山作為佛像的基座,以示佛居于圣山,更顯示佛的崇高與神圣。

我國*早的這種狀似須彌山的佛像臺坐,見于山西大同云岡北魏石窟,是一種上下出澀,中為束腰的工字形基座,是在我國早期出現的形式。可見是這種佛像臺座*終演變為須彌坐建筑臺基。另一種看法認為,《佛經》中喜馬拉雅山的意思是須彌山,即喜馬拉雅山做佛座以顯示佛的崇高偉大。經代代相傳,不斷完善、豐富,之后引伸至建筑便成為一種華麗的基座。

宮殿建筑的基座,常由普通臺基和須彌座臺基復合而成,須彌座可以做單層或雙層,重要的建筑也可以做成三層重疊的須彌座,俗稱三臺須彌座,簡稱三臺。如故宮的(太和殿、中和殿、保和殿)三大殿是土字形三臺,勞動人民文化宮的太廟是矩形三臺,天壇的祈年殿是圓形三臺。這三種做成了不同的平面形式。

?三臺都是三層收退的形式,在每層須彌座之上,橫臥地伏上立望柱,柱頭雕有云龍、云鳳,柱間安裝尋杖欄板,欄板當中雕有荷葉凈瓶。望柱底下伸出帶有石雕的龍頭(螭首),龍口中留有孔洞,螭首有實際排水的功能,又能起到烘托建筑的作用。在雨天,三層螭首吐水,形似噴泉蔚為壯觀。?三臺的面層為石制雕刻須彌座,里層是大城磚的背里墻,中間為夯土層的結構。

須彌座臺基的通高為該建筑物檐柱的高1/5~1/4,須彌座本身又分五十一份(皮條線各占一份),各層所占份數是有一定規律的。在須彌座各層之中,圭腳和束腰可再增高,但增高所需份數應在五十一份之外另行增加。

古建筑在確定臺基高度方面《禮記》中也有詳細記載:“有以高為貴者,天子之堂九尺,諸侯七尺,大夫五尺”。太和殿本身的臺基為0.98米,雖未超出《禮記》中的規矩(定),但三層的須彌座高是8.13米。金鑾寶殿建筑在高高的三臺之上,更突出了帝王至高無上的氣概。三大殿的雄偉、莊嚴是與三臺分不開的。所以使用三層須彌座疊造的臺基,是古代建筑中*高等級的建筑形制。

這種利用數學公式來構建須彌座臺基,是通過匠師們的觀察、探索和實踐后科學地總結出來。

更多古建大殿須彌座臺基樣式圖,請瀏覽石雕有限公司官網www.7m85pg7.cn

您可以選擇一種方式贊助本站
賞